海角社区国产精品伦子伦免费,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,日本中文字幕有码,青青热九免费精品视频在线

        • <acronym id="lefsy"></acronym>

          <sup id="lefsy"><thead id="lefsy"><pre id="lefsy"></pre></thead></sup>
          每日經濟新聞
          今日報紙

          每經網首頁 > 今日報紙 > 正文

          農民工市民化不應畫餅充饑

          2013-04-10 00:57:59

          對于農民工而言,需要的不是天上掉下的餡餅,也不是高福利,而是基本的教育、就業(yè)平等的機會,這也是改變代際貧困傳遞的唯一機會。

          每經評論員 葉檀

          一個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為8萬元,這是國務院發(fā)展研究中心《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測算》課題組通過對重慶、武漢、鄭州、嘉興實際調研得出的結果。農民工市民化并不困難,之所以遲遲無法推動,是地方政府在莫名的害怕中不愿承擔責任。

          在2010年的時候,課題組對重慶、武漢、鄭州和浙江省嘉興市的市民化成本進行重點調研,調研主要采用座談會和訪談的形式,各個城市的教育、醫(yī)療衛(wèi)生、民政、財政、公安等相關部門參加座談并提供了詳細的資料。事實上,該結論建立在地方政府數據的基礎之上,可能比較樂觀。

          農民工市民化所需要成本有不同的結論,從2萬元到10萬元不等。當然,最有意思的結論就是,考慮到農民工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的貢獻,以及城市化過程中農民可以享受土地的級差地租,農民工進城是城市的還債過程,不需要什么成本。許多關于消費、關于房地產市場天花亂墜的預期,就建立在農民進城雞生蛋、蛋生雞,資產無限增值理論的基礎上。

          天花亂墜的前提子虛烏有。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較高,有時候是隱性的。

          未來進城的農民多是貧困一族,富裕群體早就在城市中買了房子,通過種種手段完成了市民化的過程。農民工不可能拿回城市化過程中損失的級差地租,農村土地大多被廉價征用,40年或者70年的使用權費用被一次性計入地方政府收入,絕大多數地方政府在城市化進程中負債累累,擁有級差地租的地方不斷成為城市新區(qū),級差地租一旦被拿走,就永遠拿不回來了。地被圈占、地錢被用的過程,不可能回頭。

          據調查,昆明新生代農民工月收入1500元以上的僅占29.7%,1000至1500元的占43.4%,500至1000元的占26.4%,還有0.5%的月收入為500元以下。41.7%的新生代農民工表示收入不夠用,44%的能基本維持生活,僅有6.4%的有富余能寄錢回家或儲蓄,還有7.9%的需要家里補貼才能生活。而去年昆明房價均價到達7300元/平方米左右,把農民工排除在購房群體之外。在國務院發(fā)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的報告中,假設各城市對10%的農民工提供廉租房,按每人30平方米,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成本3000元/平方米(各地有所不同,按不含土地的建設成本計算)計算保障性住房的支出。10%的保障房遠遠滿足不了需求,絕大多數進城農民工都需要保障房,國務院發(fā)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的數據起碼得提高40個百分點。

          深圳或者北京近郊農民獲得高額級差地租,只是在中國一線城市出現的特殊現象,絕不能視作常態(tài)。

          隱性成本是就業(yè)機會與技術培訓。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成為很難跨越層級鴻溝的平民一族。農民工進城容易,找到合適的工作機會難,任何時候,就業(yè)都是大問題。最近招工難之說不絕于耳。與樂觀主義者的說法相反,年輕的農民工可以尋找職業(yè)的空間并不大。

          無論是第幾代農民工,在制造業(yè)大發(fā)展期間,居然沒有建立起一個行之有效的技術培訓體系,是制造大國的悲哀。政府在這方面的政策和補貼,就像高新技術企業(yè)認定一樣,不知道填到了哪個黑洞里。

        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黃亞生教授與中山大學2009年所做的聯合調研中,廣東農民工工資的兩大用途是老家造房與教育孩子,老家造房是為了將來回老家養(yǎng)老,占到了農民工總開支的33%;教育孩子是為了讓下一代擺脫代際貧困循環(huán),支出的三分之一用于子女教育。

          在上海等大城市中,小學生人數中,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已經與當地人子弟數量相近,甚至更多,而武漢等城市也在興建學校。即使如此,筆者在云南山區(qū)看到的情況還是,大量兒童隨祖輩生活、在當地學校學習,如果這些孩子隨遷到父母所在地的學校,以昆明近150萬農民工與未來新生代農民工近90萬的兩個左右的孩子計算,僅昆明一地就要新增十所以上規(guī)模龐大的學校。

          沒有教育的公平,就業(yè)機會不可能公平,政府所承擔的成本會更高。

          有論者指出讓農民工朋友留在城市,同時保留原有承包地與宅基地,是畫餅充饑,沒有實現的可能。擁有雙重機會,就等于城市與農村雙重體制的保留。對于農民工而言,需要的不是天上掉下的餡餅,也不是高福利,而是基本的教育、就業(yè)平等的機會,這也是改變代際貧困傳遞的唯一機會。

          新任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明確機會公平比結果公平重要,數億農民工能夠獲得機會的公平,能夠自食其力,能夠選擇好的農民工學校就學,就是最大的成功。

          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
          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
          讀者熱線:4008890008

          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
         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

         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

          3

          0